理論學術
- 2020年11月17日“滋味”:傳統書法審美的詩意表達書法的審美表達,有一種直觀方式,就是借助自然物象之美來比擬,譬如晉衛恒《四體書勢》里的:“嬌然突出,若龍騰于淵;渺爾下頹,若雨墜于天” 。有一種象征方式,就是用人物品藻加以影射,譬如南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里的:“柳…[詳細]
- 2020年11月10日李洱:經典要經得起東西方多種文化的審視什么樣的作品堪稱經典?經典是如何產生的?11月9日下午,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李洱以“淺談文學經典化”為主題,結合《紅樓夢》的經典化過程,向參加2020年四川省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作家進行了授課。 由于東西方在文化交流上有時間…[詳細]
- 2020年10月19日當代音樂創作如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鑒于音樂藝術的特殊性,在討論如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之前,有必要對這一命題的概念內涵以及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作簡要分析。 在文藝事業中強調“人民性”是我黨一貫的文藝方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社會主義文藝…[詳細]
- 2020年10月15日齊美煜:貫穿《奪冠》全片的女排精神是什么還沒看《奪冠》,我就聽到了很多關于它的評論,有來自網絡的,也有來自身邊人的。其中,復雜的心緒有“坎坷”,因這部影片從發布春節預告到因疫情原因改檔、國慶定檔、提檔,上映經歷堪稱一波三折;有“感動”,好友直言電影太“上頭”…[詳細]
- 2020年09月22日王炳林:認真學習“四史” 堅定文化自信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的學習,多次強調要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并對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的歷史作出深刻闡述、對改革開放的歷史進行了系統總結。[詳細]
- 2020年09月10日當代中國文藝評論的跨性品格文藝評論,在當代中國究竟是一個行業還是一個學科,或是其他不確定狀態?如果它是一個行業,為什么總有人把它當成一門學科去看待?而如果它是一門學科,為什么又處處呈現出跨越單純學科的行業特征?這無疑是近年來困擾人們、包括一些已…[詳細]
- 2020年08月18日對話莫言:扎根生活 講好故事核心閱讀一個文學家首先是一個對本民族語言做出貢獻的語言學家,他豐富了我們的母語,使我們的母語更帶感情色彩,更有表現力,更婉轉、更美好作家要在廣闊的天地間開辟出一個屬于自己的陣地,扎進這片供他生長的土壤,讓自己的根系發達…[詳細]
- 2020年07月27日民法典:植根中華文化 彰顯民族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由此可見,民法典不僅從廣博的世界法治文明中來,更是從偉大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詳細]
- 2020年07月27日“兩新”文藝的六個特征“兩新”,即新文藝組織和新文藝群體。2014年10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近些年來,民營文化工作室、民營文化經紀機構、網絡文藝社群等新的文藝組織大量涌現,網絡作家、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制片人、…[詳細]
- 2020年07月20日我們時代的文學寫作教育今年,作家莫言將在北京師范大學招收第一個全日制文學創作的博士,中國人民大學也將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方向下招收創造性寫作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厥淄?,美國“創意寫作”模式進入中國已有10年左右的時間,也衍生出更本土化的“創造性寫…[詳細]